10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现场比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举办,共吸引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一场融通中外“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国际创新盛会精彩呈现。
为扎实做好大赛期间志愿服务保障工作,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对接上海交通大学,了解需求。会同团区委、吴泾镇、颛桥镇、江川路街道、上海大零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部分高校,快速招募集结近百名志愿者护航大赛。
举办志愿者岗前培训
10月11日,组织大赛志愿者现场培训,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特聘讲师黄丹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冷方杰就青年志愿者文明礼仪、常见意外伤害紧急处理作专题培训。
协调虹桥枢纽志愿动线
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会同虹桥应急响应中心、新虹街道,协调虹桥枢纽志愿动线和P8、P9停车场参赛人员接送专用车位,落实上海交大学生志愿者休息、用餐、饮水区域及相关物资保障,并在上海虹桥站、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主要出站口设置志愿接站点,为10月11日-12日参赛选手、观摩嘉宾集中接站、接机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保障赛事周边志愿服务
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实地踏勘校区周边及重要活动场馆,因地制宜设置包含商业综合体、一门式政务服务中心在内的8个志愿服务站点,提供现场咨询、指引服务等志愿工作。协调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配送《闵行概览》《闵行文旅消费地图》等闵行特色宣传资料2000余册进志愿者岗亭,向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及嘉宾展示闵行风采和城市形象。
10月12日-15日,志愿者陆续上岗,开启暖心志愿服务,从早7:20至晚22:00,每日三班值守,确保重要赛事前后志愿服务保障到位。
大赛期间,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为前来询问的参赛选手、观摩嘉宾讲解校园路线、赛事场馆、赛事时间等,提供饮用水、闵行宣传资料等物资,给出详尽的路线指引和周边游建议,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温度、闵行服务的精细度。志愿者小伙伴们以青春朝气展现青春闵行、活力闵行之风采,交出了闵行志愿服务的亮丽名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闵行人,有幸为大赛尽绵薄之力。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提供咨询服务,期间,我帮助路人推轮椅过减速带,捡起路面的烟头、饮料瓶等垃圾。我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为活动保驾护航。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加志愿服务。
——吴泾镇 吴斌
在志愿服务中,我和小伙伴们向咨询者分发闵行宣传资料,解答一些关于大赛的问题,尽我们微薄之力助力大赛顺利进行。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锻炼了我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帮助我更好领悟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
——吴泾镇 张丽萍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志愿服务工作,帮助我学会了高效沟通与协作,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期待未来能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颛桥镇 陈祎阳
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我接触到了许多人,遇到了很多咨询类问题。我感到,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团队协作,也考验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颛桥镇 陈慧婷
入秋的上海天气依然有些闷热,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志愿者,我全心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帮助解答问题、提供资讯服务,参赛选手、来往路人的每一个微笑和感谢,都让我更加坚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
——江川路街道 邱王挺
虽然做的都是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例如给第一次来闵行的朋友们介绍路况、分发大赛宣传资料等,但在服务过程中我并不寂寞,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志愿者在为这次大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川路街道 刘小畅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重大活动赛事志愿服务,我的服务岗位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北一门,来来往往人员大部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和团队,时不时会有前来观赛的人员向我们发出询问,我们都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解答他们的问题。在这次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不易,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
——上海商学院 朱韵柔
前期,我参与了大赛相关的志愿服务礼仪培训和应急培训,对志愿服务有了初步了解。在服务过程中我耐心地与他人沟通,并与其他志愿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所提升。有幸能够有这次志愿机会来提升和锻炼自己,感受到了创新大赛同学们的激情和活力,同时也激励自己朝着目标不断进步。
——上海商学院 符羽彤
在服务保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