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脉的凛冽寒风未能阻挡雪橇运动的激情,2月15日,2025年雪橇世界锦标赛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奥林匹克滑道落下帷幕,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选手参与,其中德国队延续了传统强队的统治力,包揽双人雪橇项目的全部金牌;而中国队则在女子单人项目中取得突破,小将李雪妍以第6名的成绩刷新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佳排名。
德国双雄延续霸主地位
在双人雪橇项目中,德国组合托比亚斯·文德尔与托比亚斯·阿尔特以1分38秒22的总成绩夺冠,领先第二名瑞士队0.48秒,这是文德尔/阿尔特组合继2023年世锦赛后再度登顶,也是德国队在该项目上的第15枚世锦赛金牌,赛后,文德尔表示:“这条赛道弯道技术难度极高,但我开云体育入口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和精准的操控实现了目标。”
男子单人雪橇决赛中,德国名将约翰内斯·路德维希以0.03秒的微弱优势险胜奥地利选手沃尔夫冈·金德尔,成功卫冕,路德维希在赛后采访中坦言:“最后一轮的压力几乎让我窒息,但观众的呐喊给了我力量。”
中国队实现历史性突破
本届赛事中,中国雪橇队的表现尤为亮眼,22岁的李雪妍在女子单人项目中以两轮总成绩1分41秒56排名第6,超越了日本选手清水裕子此前保持的第8名亚洲纪录,李雪妍在第二轮滑行中甚至一度刷新赛道女子最快速度纪录,尽管最终因弯道失误未能站上领奖台,但她的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
“这是我第一次在世锦赛上进入前十,但我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雪妍赛后表示,中国雪橇队主教练张健透露,队伍已开始为2026年米兰冬奥会布局:“我们会在起跑技术和弯道控制上继续强化训练,争取在明年冬奥会上冲击奖牌。”
争议与挑战并存
本届世锦赛也暴露出雪橇运动发展的不平衡性,尽管国际雪橇联合会(FIL)近年来通过“新兴国家援助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装备和训练支持,但奖牌仍被德国、奥地利、瑞士等传统强国垄断,FIL主席埃纳斯·弗赖穆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正在考虑修改规则,例如限制同一国家在单项赛事中的参赛人数,以促进竞争公平性。”
赛道安全问题引发热议,加拿大选手马克·麦迪逊在男子单人预赛中因高速过弯时雪橇失控撞上护墙,导致左肩脱臼,麦迪逊赛后批评赛道设计“过于冒险”,但赛事组委会回应称,所有弯道均符合国际标准,事故主因是选手操作失误。
科技助力成绩提升
本届赛事中,多支队伍展示了科技对雪橇运动的革新,德国队使用了3D打印技术定制雪橇底座,以适配不同选手的体重和滑行风格;美国队则通过风洞实验优化了运动员的俯卧姿态,减少空气阻力,中国队的科研团队也首次公开了自主研发的“低温润滑涂层”,该技术可降低雪橇与冰面的摩擦系数。
“现代雪橇运动已进入‘毫秒决胜’时代,”意大利队技术总监马尔科·里奇表示,“0.1秒的差距可能来自起跑角度、服装面料甚至运动员的呼吸节奏。”
展望未来:冬奥会前的最后练兵
作为米兰冬奥会前的最后一场国际顶级赛事,本届世锦赛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各队的奥运资格排名,目前德国队以4金1银领跑积分榜,奥地利、瑞士分列二三位,中国队凭借女子项目的突破,首次进入团体总分前十。
随着雪橇运动在亚洲的普及,FIL已宣布2027年世锦赛将在日本长野举行,弗赖穆特强调:“我们期待更多国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让雪橇突破地域和气候的限制。”
夜幕降临,因斯布鲁克的赛道逐渐归于寂静,但雪橇运动的竞速传奇仍在继续,从阿尔卑斯山的冰道到未来的奥运赛场,这项结合了勇气、技术与速度的运动,开云正书写着新的篇章。